资讯极左极右,一战再战(一战再战)影评
首页资讯影评极左极右,一战再战(一战再战)影评

极左极右,一战再战(一战再战)影评

导演: 保罗·托马斯·安德森 主演: 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 / 西恩·潘 / 本尼西奥·德尔·托罗 类型: 剧情 / 犯罪 / 惊悚 地区: 美国 上映: 2025-09-24(法国) / 2025-09-26(美国) / 2025-10-17(中国大陆)

影片在“轻”的姿态之下安放“重”的议题:极左与极右被并置为两套对称的表演机器,黑色喜剧则成为伦理温度计,笑点既被允许落地,又被其后的余震立刻计入成本,因而“举重若轻”并非减法,而是对复杂现实的再编码。叙事结构呈纺锤体:开端以极窄的情境—动机为轴,逐步向外张开至错位的阵营与误读的支线,在中段达到密度峰值后,再以平行剪辑回收并对齐力量线。最后的并置并不作为装饰性的终止符,而像压力容器——在同一节拍与镜头语法里,让对立阵营的手段获得“可比较性”,再由具体事件完成伦理判决;换言之,剪辑先做等式,再允许叙事做不等式。声响层面,Jonny Greenwood 的无调性书写拒绝提供情感扶手,弦乐簇群、金属泛音与间歇性打击把影片持续置于“未解决”的悬置状态,于是每一次笑声都带着一点威胁的金属味,每一次威胁又被荒诞轻轻割裂。关键节点的“静默”尤为有效:在答案揭晓的瞬间撤去配乐,不是留白而是判词,镜头的物证、呼吸与眼神角度在无声中承担起论证责任,情绪因此从被引导转为自证。空间—地形被当作悬疑发动机。结尾一条起伏公路像被尺子按在地表,坡顶抹去视线、坡底制造猝近,重心转移与减速度成为“第二听觉”,把观众的内耳也纳入叙事。视觉盲区在此被用作句读:一个角色消失在坡后,又以反方向的剪切跃入画面;“捉迷藏”的幼稚机制被以成熟的摄影学完成——车体负重、镜头压缩与景别切换被对齐,让“笑料”与“威胁”共用一副底盘。肢体喜剧构成影片的句法。Leonardo DiCaprio 延续《华尔街之狼》的外放弹性,却被彻底重写为失败者——失败的革命组织成员、失败的父亲、失败的丈夫——身体先于语言露馅,镜头以轻微的失衡、迟滞的转身与过近的贴脸来计量人物的内在匮乏;Sean Penn 的张扬(甚至在 IMAX 画幅里以服装与体态制造“过度”的笑点)成为男性权力自我广告的注脚。此处的笑不是嘲笑,而是记录:意识形态的速度永远快于身体的协调能力。家庭伦理的反转带来表述风险,也带来新的观看角度:一位 Black 母亲被明确拍成“此刻并不适合母职”的人物,常见的家庭叙事中“妻子提醒丈夫多照看孩子”的台词被反向排列,观众被迫在现场证据而非身份预设中重新分配同情。影片并不惩罚该角色,而是提示政治激情与养育劳动共享同一组稀缺资源,分配本身就是争夺。人物与母题在“Willa/Perfidia”这一对母女上被重新编码为政治叙事的触发器:Willa更像一桩不断被“重开”的社会案件——她的出现、消失与被追缉,持续触动国家机器的神经回路;而Perfidia不是神话化的盗火者,而是一段被过载的导线,名为“自由”的电流在她体内穿行,同时灼烧亲密关系的绝缘层。摄影与调度并不凭口号驱动,而是把种族歧视、移民焦虑、白人优越这些陈病设为场域的“底噪”,让它们在日常光照下自行显形:追捕女孩的情节由私人事件扩容为制度性的搜寻——自由被迫转换为地下电流,沿着缝隙与阴影迁移。情绪顶点并非依赖宣言式独白,而是由声画的层层叠加完成:动态的镜头、呼吸式的剪接与逐次增压的声场共同推抵,使“高潮”呈现为一次整体编排的物理效应,而非语义的推销。在作者方法上,Paul Thomas Anderson延续其对“过渡区间”的编舞能力:并不押注单一奇招,而是在伦理立场与语调之间完成无缝换挡。可据此观测的评判标准是两端“势能差”的曲线——起点与落点的位移越大,整体的艺术电压越高。本片先把Perfidia置于前台,带有《不羁夜》系谱中那类外放与凌厉,一边以事业名义拓边,一边对两个家庭造成撕裂;随即镜头权与叙述重心悄然转移到DiCaprio饰演的“失败者”身上,将关于移民与种族支配的宏大口号折算为具体的护送、躲避与撤离。自居所脱身、至被捕、再至越狱的长段落以不炫技的场面调度贯穿:所谓“电影时刻”,一是Willa瞳孔里被微缩的火光,一是镜头贴地掠行让碎石声成为命运的节拍器——两者共同把宏观命题落实为可感的生理时间。比较系谱上,与其说它接近 Alain Resnais 的冷峻挽歌,不如说更像 Gillo Pontecorvo 的“贴身震颤”:不是从高处阐释死亡,而是在身体边界处让观众感到震动。人物被推至阈限——一位决绝的 Black 革命者(首次亮相即达满幅强度)、一位以统治力设定的性别权力者、一位连步态都失调的白男、一位行为强迫濒临施虐的士兵——但影片并不把他们凝固成图鉴,而是用极端来拉开对比,再以叙事节拍调换线路。若与 Kelly Reichardt 的“由角色生成情境、沿不规则弧线缓行”的路径相对照,Anderson 偶尔会把近似的情境放作中段转折,一段“Bob”的笨拙肢体既是笑料释放,也是下一程逻辑的铰链——在工具化风险与动能清晰之间刻意取舍。由此,黑色喜剧的“温控”成为伦理策略:笑点成立,但笑声被附加税追缴;每一次喜剧化的化解,都留下一个无法被意识形态漫画容纳的硬块,那是当理念与身体、纲领与照料几何相撞时溢出的剩余。片名“一战再战”并非只指枪火与街垒,也指叙事内部一场又一场关于“如何切、如何承载、何时静止”的形式之战。总结而言,这是一部用轻手法处理重议题的电影,信任大画幅空间调度、无调性配乐与身体喜剧的智性去传导意义;末段的平行剪辑、策略性静默与地形悬疑,共同构成一种形式伦理:真相不靠宣言,而在镜头如何对齐世界的方式里显影。极左与极右并未在中线相逢,它们只被中线精确测量;社会如何学习与遗忘,如何在带着寒意的笑声里短暂看见自己,答案被埋在一次又一次的对位和回环之中。

本文收集于网络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此间,地狱,永生(恐怖游轮)影评
下一篇
爆冷提名背后真相!段奥娟作品未上映就入围,杨幂因戏份少出局

评论

共 0 条评论